MYC/BCL2重排高级别淋巴瘤的CNS复发率低于历史数据,DZsig可细化CNS复发风险

CNS复发率

伴有MYC和BCL2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CL-DH-BCL2,或“双打击淋巴瘤”)与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的高风险(13%-56%)相关,因此很多中心将CNS预防方案纳入治疗,但既往报道可能受到选择偏差的影响。

暗区基因表达特征(dark-zone signature,DZsig)是2019年发现的一种基因表达特征(GE),使用DLBCL90进行基于基因表达谱的分类,通过比较HGBCL-DH-BCL2和其他DLBCL形态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肿瘤(GCB-DLBCL)之间最显著的差异表达基因而形成。DZsig在约80%的HGBCL-DH-BCL2和其他缺乏MYC和BCL2双重排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包括8%的DLBCL非特指型 (NOS)、54%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NOS和所有Burkitt淋巴瘤(BL),并确定了一种可反映生发中心暗区B细胞的常见GE表型。

学者进一步建议,可使用DZsig来完善起源细胞(COO) DLBCL的分类,将GCB-DLBCL分为:DZsig阳性亚组(DZsig+),包括HGBCL-DH-BCL2(~40%)和DLBCL NOS(~60%),与较差的预后相关;DZsig阴性亚组(GCB-DLBCL)与良好预后相关。后续的“精准细胞起源”(refined cell of origin)描述了包含DZsig的COO分类。

尽管DZsig具有预后意义,但与CNS复发相关的风险仍未知。因此学者开展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报告了HGBCL-DH-BCL2和DZsig+ DLBCL形态学肿瘤患者的CNS复发率,并证实DZsig可细化GCB-DLBCL的风险分层,结果近日发表于《Blood》。

研究结果

研究纳入162例HGBCL-DH-BCL2患者,共11例CNS复发, HGBCL-DH-BCL2患者的2年CNS复发风险为6.8%,且CNS复发较早(均为诊断后1年内),多为柔脑膜(73%)复发和伴全身复发(64%)。 CNS-IPI高危和形态学一致的骨髓受累与HGBCL-DH-BCL2患者CNS复发风险升高相关。此外,是否CNS预防以及治疗方案均不影响CNS复发率。

后续在804例患者的历史队列中,“精准细胞起源”分类将GCB-DLBCL形态学肿瘤中20%划分为DZsig+亚群。 DZsig+患者CNS复发风险(2年CNS复发风险为6.4%)与HGBCL-DH-BCL2状态无关,并可通过CNS-IPI进一步分层。而 DZsig阴性GCB-DLBCL的CNS复发罕见(2年1.4%;P=0.4,相对于DZsig+)且仅限于脑实质。

总结

通过常规FISH检测发现的HGBCL-DH-BCL2患者的CNS复发率(2年CNS复发风险6.8%)明显低于历史数据(13%-56%),特别是在DLBCL形态学患者中;复发较早,主要位于柔脑膜,与全身性疾病共存,并与高危CNS-IPI以及诊断时一致的BM受累相关。DZsig+可识别出GCB-DLBCL患者中生存期较差和CNS复发风险较高患者,进一步支持DZsig在临床实践中的实用性。相比之下,其余大多数GCB-DLBCL的2年CNS复发风险仅为1.4%。HGBCL-DH-BCL2和DZsig+ DLBCL的CNS复发特征与BL相似,提示暗区淋巴瘤有共同的CNS复发机制,区别于ABC-DLBCL的孤立性、脑实质为主、晚期CNS复发。进一步的研究应探讨暗区淋巴瘤中导致早期、以柔脑膜为主的CNS复发的机制。考虑到CNS复发的临床意义,该研究对于选择CNS检查和干预的患者有较高价值。

总的来说,HGBCL-DH-BCL2的CNS复发风险低于先前报道,而 DZsig可细化GCB-DLBCL的风险分层

参考文献

1.Alduaij W et al.CNS Relapse in High-Grade B-cell Lymphoma with MYC and BCL2 Rearrangements and Dark-Zone Signature Expressing DLBCL.Blood . 2024 Oct 23:blood.2024025725. doi: 10.1182/blood.2024025725.

2.Alduaij W et al. 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clinical outcomes in a real-world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population. Blood. 2023;141(20):2493–2507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