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科学》:癌症的关键致死原因,有了新发现!背后又是炎症惹的祸


在癌症的晚期阶段,患者常常会经历一种名为恶病质(Cachexia)的严重代谢紊乱综合征。症状包括体重极速下降、肌肉和脂肪的大量流失,还伴随着显著的食欲下降和能量代谢紊乱。相关研究数据统计 约30%的癌症死亡直接或间接与恶病质相关


然而,恶病质的影响远不止身体上的消耗。许多患者还会表现出明显的动机下降,比如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不愿意尝试完成任务,甚至对原本喜欢的活动也提不起劲。一些研究观察显示,即使一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患上癌症后也会陷入绝望和冷漠(apathy),失去完成各种事情的动机。长期以来,这种症状被认为是身体衰弱的副作用。


图片来源: 123RF


但《科学》一项新研究却表明, 这种特殊的冷漠症状是由免疫系统直接作用于大脑特定回路导致的,尤其是白介素-6(IL-6)与恶病质发生密切相关 。此外,新研究为理解炎症反应如何动态调节个人动机、冷漠情绪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治疗这些症状开辟了新的途径。



对癌症患者来说,免疫细胞会持续释放出各种细胞因子来促进炎症发生,其中IL-6是一种关键信号分子。IL-6不仅在调节免疫反应中起作用,还能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和食欲调节。恶病质患者血液和大脑中的IL-6水平通常会显著升高,这提示炎症可能通过某种方式影响了大脑功能,进而导致了患者的心理变化。


为了揭示其中的具体机制,研究者构建了一批肿瘤模型小鼠。这些小鼠在肿瘤生长几周后,表现出了典型的恶病质症状,包括体重下降、肌肉萎缩和进食减少。与此同时,它们的行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小鼠在需要付出努力的任务,例如按压杠杆获取食物过程中会快速放弃,而健康小鼠则会坚持更久。但 与抑郁症不同,小鼠仍然存在快乐感受 ,它们会对糖水表现出较大兴趣。这表明小鼠只是单纯地从失去了动机行为。


▲研究 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随着恶病质的发展,小鼠血液和大脑中的IL-6水平同样逐渐升高并表现出促炎的变化。通过对小鼠大脑的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个从大脑最后区(ArP)到伏隔核的神经回路。ArP是一个位于大脑底部的特殊区域,它能够感知血液中的信号,包括IL-6。当IL-6水平升高时,ArP中的神经元会被激活,并将这一信号传递给臂旁核(PBN)。PBN进一步将信号传递给黑质网状部(SNpr), 最终抑制了伏隔核中的多巴胺释放。


这一通路像一条“警报链”,将外周炎症信号转化为大脑动力系统的抑制信号。由于多巴胺是一种与动机和奖励感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因此当伏隔核中的多巴胺水平下降时,小鼠在面对需要付出努力的任务时会感到更加疲惫和不愿意行动,从而表现出冷漠。


这一发现为治疗恶病质相关的心理症状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人员尝试通过注射抗IL-6抗体来降低小鼠血液中的IL-6水平。结果显示, 这种干预能够显著减轻小鼠的冷漠症状,使它们在获取食物的任务中表现得更加积极 。另外,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或化学干预方法破坏ArP中特定回路,这些策略同样可以改善小鼠的动机行为。目前,针对IL-6的抗体已经在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中得到了应用,或许未来有望被重新用于治疗恶病质相关的心理症状。


参考资料:

[1] Zhu, Xiaoyue Aelita, et al. "A Neuroimmune Circuit Mediates Cancer Cachexia-Associated Apathy." Science, vol. 388, no. 6642, 11 Apr. 2025, pp. eadm8857. DOI:10.1126/science.adm8857

THE END
icon
0
icon
分享
icon
海报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赶快来坐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