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几周内死亡到癌细胞完全消失——缅怀“现代化疗之父”西德尼·法伯

编者按: 在人类与癌症长期斗争的历史进程中,无数医学先驱以不懈的努力推动着治疗手段的革新与突破。其中,西德尼·法伯博士(Sidney Farber)以其开创性的化疗研究奠定了现代抗癌治疗的基石,因而被誉为“现代化疗之父”。52年前,法伯博士因突发心脏病在自己的办公室辞世,但他留下的化疗理念和抗癌信念,至今依旧照亮医学前行之路。他所开创的化学疗法不仅改写了癌症治疗的历史进程,还为儿童癌症治疗揭开了崭新的篇章。今天,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将与读者一同追忆这位抗癌先驱的传奇人生,缅怀他为医学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现代化疗之父”的成长岁月



西德尼·法伯,这位日后被誉为“现代化疗之父”的传奇人物,于1903年9月30日出生在纽约州布法罗市。在那个相对封闭的社区里,法伯家族过着简朴却充满学术氛围的生活。他的父亲西蒙·法伯,曾是波兰的船员,移民美国后成为了一名保险经纪人。虽然家庭经济拮据,但父亲对教育的重视却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茁壮成长。楼上的房间里充满了家乡语言的交谈,而楼下则严肃地坚持德语和英语的交流规则。每当夜晚降临,西蒙便会把一本本书摆在桌上,鼓励孩子们从中挑选一本精读,并撰写详尽的读书笔记。这种严格的家庭教育氛围,塑造了法伯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在十四个兄弟姐妹中,西德尼排行第三。他从小便表现出非凡的聪慧与坚韧,凭借对生物学和哲学的浓厚兴趣,顺利进入布法罗大学学习。在校园里,他不仅是实验室中的勤奋学者,还凭借一把小提琴在音乐厅里演奏,挣得生活费用。掌握流利德语的他,前往德国海德堡和弗莱堡大学继续深造,并以优异成绩获得认可。这种跨越大西洋的求学经历,为他的人生之路注入了国际化视野。


回到美国后,西德尼成为哈佛医学院的一名插班生。虽然初入校园时,他以穿着考究、言谈严谨而显得格格不入,但他的学术才能很快得到了认可。 他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病理学作为研究方向,1929年正式加入哈佛医学院,并成为波士顿儿童医院首位全职病理学家。 尽管在医学界已崭露头角,法伯却始终心怀困惑——他的研究在病理学领域固然深入,但在病理学上的训练却无法给予活生生病患直接的帮助。


年轻的 西德尼·法伯博士(图片来源: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官网)


白血病治疗史上的里程碑



在那个年代,白血病如同一张无形的死亡判决书,无情地剥夺着孩子们的生命。上世纪40年代,白血病的预后仍与1845年疾病首次被描述时一样严峻:患者在确诊后往往只能存活数周。除了使用皮质类固醇(可的松)暂时缓解症状外,医生们几乎束手无策。白血病在医学界如同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吞噬着希望与生命。然而,法伯并不愿意接受既定的命运,而是试图通过科学研究寻找突破口。


作为一名病理学家,法伯深知白血病是一种源于骨髓组织异常的疾病,恶性白细胞无节制地增殖,使正常造血功能逐渐衰竭。而就在二战期间,科学家们发现,某些因骨髓异常增生引起的贫血症,例如恶性贫血和热带贫血,能够通过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得到显著改善。这一发现激发了法伯的灵感:如果维生素B12和叶酸能够促进骨髓细胞的生成与成熟,是否可以通过化学手段抑制叶酸的作用,阻止异常白细胞的生成呢?



幸运的是,当时一家名为Lederle的医药公司正致力于研究一种名为氨基蝶呤(aminopterin)的化学药物,这种药物能够阻断叶酸代谢。法伯意识到,这或许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突破点。他迅速联系医药公司,争取到了药物样品,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初步验证。当他在实验中观察到氨基蝶呤对白血病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科学家的直觉告诉他,自己或许真的触及到了癌症治疗的未来之门。


1947年12月16日,法伯带领团队在一名年仅8岁的急性白血病儿童患者身上进行首次临床试验。这个孩子已病入膏肓,血液中充斥着白血病细胞,医生们几乎放弃了任何治疗希望。然而,奇迹发生了。 在连续用药4个月后,患儿的血液检测显示癌细胞完全消失,临床症状也得到了显著缓解——那个曾经濒临死亡的小男孩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


这一突破震撼了医学界,法伯的试验不仅带来了希望,也在科学上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受到首例成功病例的鼓舞,法伯继续在1947至1948年间,将氨基蝶呤用于16名病情严重的白血病儿童身上, 结果显示,其中10名患者病情显著缓解,两名患者甚至在确诊16个月和23个月时依旧健康存活。 1948年6月3日,法伯和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立刻引发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临床医生纷纷通过电话、电报和信件,向法伯求助或咨询治疗方案。


法伯的研究开创性地证明了药物治疗癌症的可行性,氨基蝶呤及其衍生物氨甲喋呤成为白血病治疗的基石性疗法之一。 凭借这一划时代的成就,法伯不仅改变了癌症治疗的格局,还在1966年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成为现代化疗的奠基者。


西德尼·法伯博士荣获1966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图片来源:拉斯克基金会官网)


在儿童癌症治疗上持续突破



然而,法伯并未止步于血液肿瘤的突破。在他心中,还有更多未解的难题等待攻克,尤其是那些罹患实体肿瘤的儿童患者。在上世纪50年代,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是儿童中最为常见的肾癌之一,通常在5岁以下发病,发病时往往已经出现肺部转移。彼时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病变肾脏,辅以放疗。然而,单靠这种方法远远无法根除肿瘤,尤其是当癌细胞转移至肺部时,治疗几乎束手无策,患儿生存率极低。正如当年白血病治疗的困境一样,法伯并未放弃寻找希望。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科学界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土壤微生物学家塞尔曼·瓦克斯曼在20世纪40年代的研究中,从一种叫作放线菌的微生物中提取出了一种抗生素——放线菌素D( actinomycin D)。这种物质能够与DNA结合并破坏其功能,展现出强大的抗肿瘤潜力。尽管放线菌素D具有极高毒性,对正常细胞也有显著损伤,但其在实验室中的效果仍然令法伯博士深感振奋。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治疗肾母细胞瘤的突破口。


1954年夏天,法伯费尽周折地从瓦克斯曼处获得了放线菌素D样本,并在实验室中对其进行初步测试。小鼠肿瘤模型的实验结果极为惊人:只需少量放线菌素D,就能显著抑制白血病、淋巴瘤和乳腺癌肿瘤的生长。尽管这一发现令人鼓舞,但法伯清楚,动物实验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在人类患者身上也能如愿。因此,他没有急于宣告胜利,而是慎重地启动了针对儿童肿瘤的临床试验。


图片来源:123RF


1955年,法伯将放线菌素D用于治疗肾母细胞瘤患儿,并尝试将其与术后放疗相结合。 最初的尝试令人震撼——放线菌素D在肺转移灶中的抑制效果超乎预期,治疗后仅三周时间,原本充满肿瘤结节的肺部影像竟然变得干净如初。 这种奇迹般的效果让法伯意识到,放线菌素D不仅能杀灭肿瘤细胞,还能通过与放疗联合,形成相互增效的“协同治疗”模式。


1958年,法伯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策略,并组织了一支多学科团队,系统性地研究这种联合治疗方法。很快,他们发现X射线与放线菌素D的联合使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不仅对原发病灶有效,更能有效控制远处转移。在接下来的临床实践中,这一治疗方案迅速成为治疗肾母细胞瘤的新标准。


事实证明,法伯的执着与科学直觉再次改变了癌症治疗的历史。 到20世纪末,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优化与多样化,肾母细胞瘤儿童患者的生存率从不足30%提升至90%以上。 这不仅是医学领域的胜利,更是法伯不懈追求创新与突破精神的见证。


多年以后,法伯的患者之一特里·沙因蔡特(Teri Scheinzeit)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 我感到无比幸运,能够成为法伯博士的患者。 ”1960年,年仅6岁的特里被诊断为IV期肾母细胞瘤,病情已扩散至肺部。在纽约州的医生束手无策时,她的家人听从建议,奔赴波士顿,找到法伯博士。正是在这里,特里接受了手术、化疗和放疗,最终战胜了疾病,重获新生。如今,特里已经成为一名作家和音乐创作者,通过音乐讲述自己与癌症斗争的故事,并在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建立了个人筹款网页,致力于推动癌症研究的发展。


温暖与科学交织——推动癌症患者的“全面照护”



然而法伯博士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创新疗法的开发上。在他眼中,癌症治疗不单只是药物和手术的组合,更是一场全面而持久的“抗癌运动”。他深知,癌症不仅摧残患者的身体,还无情地剥夺他们及其家庭的心理和精神支柱。面对这种双重打击,法伯意识到,单靠医学技术不足以应对癌症带来的复杂挑战。他深刻地认识到, 科学突破固然重要,但人文关怀同样不可或缺。因此,法伯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理念——全面照护(total care)。


全面照护的核心思想,是将临床治疗、营养支持、心理辅导、社会工作等多学科服务整合在一起,为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方位、无缝衔接的关怀。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法伯率先在波士顿儿童医学中心(CMCH)倡导建立专门楼层,用于癌症患者的住院治疗。在这里,医生、护士、社工、心理咨询师、营养师、药剂师等多方力量紧密协作,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医疗和心理的双重支持。法伯深信,只有在科学治疗与情感关怀并重的环境中,才能让患者与家属重燃希望。这一理念的提出,使美国大型学术儿科癌症中心逐步推广并普及全面照护模式,为无数家庭带来了新的曙光。


图片来源:123RF


与此同时,法伯博士深知,战胜癌症不仅需要医学突破,还离不开社会力量的鼎力支持。他深刻地认识到,单凭个人的努力无法撼动癌症治疗的整体格局。因此,法伯积极投身于筹款和公众宣传活动,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抗癌事业。他坚信,只有汇聚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推动抗癌研究走向新的高度。


1948年,法伯在电台节目“Truth or Consequences”上,动情讲述了一名患癌儿童的故事。这个故事瞬间打动了全国听众的心,引发了一场捐款热潮,来自各地的善款纷至沓来。 这场活动快速推动了儿童癌症研究基金会(Children's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的发展。正是这一基金会,逐渐发展成为全球顶尖的癌症研究和治疗中心——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成为无数癌症患者生命中的灯塔。


法伯博士不仅以化疗研究奠定了现代抗癌治疗的基石,还以他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情怀,构筑起患者心灵的港湾。 他的全面照护理念和对抗癌事业的不懈追求,持续影响着全球医学界。正是这种坚定信念,让无数癌症患者如特里般重燃生命的希望。法伯的精神,穿越时空,依旧照亮着人类对抗癌症的道路。他用科学与爱心谱写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学工作者,为患者带来希望与温暖。


参考资料:
[1] Amitabh Kumar Upadhyay et al., (2024). Dr. Sidney Farber (1903-1973): Founder of Pediatric Pathology and the Father of Modern Chemotherapy. Cureus, doi: 10.7759/cureus.68286.
[2] Sidney Farber. Retrieved March 13, 2025, from https://www.dana-farber.org/about/history/sidney-farber
[3] Dr. Sidney Farber, a Pioneer In Children's Cancer Research. Retrieved March 13, 2025, from https://www.nytimes.com/1973/03/31/archives/dr-sidney-farber-a-pioneer-in-childrens-cancer-research-won-lasker.html
[4] Spain and Kadan-Lottick. (2012). Observations of unprecedented remissions following novel treatment for acute leukemia in children in 1948. J R Soc Med., doi: 10.1258/jrsm.2012.12k013
[5] More than 60 years later, a patient of Sidney Farber, MD, gives hope to others. Retrieved March 28, 2025 from https://blog.jimmyfund.org/2022/07/more-than-60-years-later-a-patient-of-sidney-farber-md-gives-hope-to-others/
[6] 悉达多·穆克吉. (2021). 癌症传:众病之王 (马向涛, 译). 中信出版集团.

THE END
icon
0
icon
分享
icon
海报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赶快来坐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