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最大赢家、CGT地位上升、BD更加活跃…2025年生物制药业值得关注的重点领域

PREFACE

前言

当前,国产创新药研发已迈入高速发展阶段,研发实力与成果转化齐头并进,企业盈利模式更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出海金额天花板也不断刷新,仅2024 年Q1 - Q3 就达到了336 亿美元。

而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与市场份额也成为biotech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日,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机构德勤Deloitte花费两个多月时间,对来自 美国、欧洲、亚洲的biotech、pharma、仿制药及药械制造商的150名高管进行调查咨询,对2025年生物制药领域的重大趋势及行动,进行洞察与分析,并对行业的首要任务提出了相关见解。

01

AI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2025年,在AI的推动下,数字化转型则将成为生命科学行业的重点。在所调查的高管中, 约有60%的人认为AI是未来最火热的新兴趋势之一,同时还表示计划增加整个价值链中的新一代AI投资,这表明公司在度过最初的试点项目后,开始从大规模采用这些技术中获得巨大价值。

bioSeedin柏思荟之前曾在“ 诺奖过后,AI制药赢麻了 ”一文中提到,在近年来IRA法案以及成本缩减的背景之下,裁员、缩减管线、关闭研发中心似乎成为了每一个MNC的必经之路。但 AI在药物开发、制造和商业化方面的作用,却给MNC的效益提升带来了另一条可行的路径。

以赛诺菲来说,自2023年6月开始,公司就高举“Allin AI”的大旗,并陆续深度绑定了超10家专长不一的AI药企,如今年5月牵手OpenAI、FormationBio,加速AI制药发现;今年9月,礼来与诺华也先后与AI生物技术公司GeneticLeap、GenerateBiomedicines达成合作,利用其AI平台来探索针对多种疾病的疗法。

而根据德勤的数据分析显示, 一家平均收入为650-750亿美元的TOP10生物制药公司可以通过在5年内扩大AI的使用来实现50-70 亿美元的峰值价值

同时通过将新一代AI嵌入现有工作流程后,能够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简化后台运营、增强客户在数字渠道上的自助服务能力,并提高个人生产力,促使未来2-3年内节省高达12% 的成本效益。

这也提示在生物制药领域,AI制药的含金量将持续上升。

02

创新投资组合更有前途

研发效率下降 是生物制药业界关注的一大问题,在接受调查的biotech高管中有56%的人表示,需要在未来12 个月内重新考虑其研发和产品开发战略。近40%的受访者强调提高研发效率对于应对整个行业回报率下降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药物研发过程通常很慢且有阶段限制,需要进行大规模试验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影响。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利用AI技术能够对新药候选物进行早期测试,并有助于确定疗法的潜在有效性并加快临床开发,将研发时间从几周缩短到几小时。

而在另一方面,约有20%的受访者表示, 通过平衡创新能力和市场需求,重新评估公司的投资组合策略,也是提高研发效率并提升行业回报率的重要途径。这一点从今年众多biotech以及MNC砍管线、专注于高潜力候选药物就能够看出。

那什么样的管线以及技术是值得保留的呢?

针对这一点,有32%的biotech高管表示, 相比于仿制药,更愿意计划优先考虑使用CAR-T 细胞和CRISPR技术的细胞和基因疗法等创新。而这点考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近年来CGT行业相关支持与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以及CGT药物激增的市场需求。

以我国来说,今年9月商务部官网发布“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在部分地区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以用于产品注册上市和生产。这一项CGT赛道的利好政策将积极促进CGT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03

专利悬崖下,并购是出路

根据EvaluatePharma数据的分析表明,生物制药行业正面临独占权的大幅丧失,到2030年,由于高收入产品的专利即将到期以及仿制药的竞争加剧,超过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面临风险,随之而来的便是越发活跃的并购交易事件。

在德勤的调查中, 有77%的受访高管预计2025 年并购交易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要知道创新药的研发向来有九死一生之说,不仅需要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同样还要面临着极高的失败风险。因此会出现针对同一市场前景明朗的疾病领域和适应症,存在相同的生物途径或采用类似的作用机制进行相互竞争的资产。而这种同质化竞争,甚至能够在仿制药进入市场之前,就压低资产价格并对市场份额和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GLP-1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随着GLP-1在肥胖适应症上的获批,激发了市场极大的热情,多家公司竞相角逐规模达2000 亿美元的GLP-1市场,并拓展这类药物在睡眠呼吸暂停、成瘾、阿尔茨海默病、肝病等疾病的适应症,甚至可能减少糖尿病和肥胖症相关医疗器械及手术的需求,进而影响更广泛的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行业。

但密集竞争的后遗症也逐渐显露。Endpoints近日公布数据显示,在近100轮1亿美元或以上的融资进程中,仅有三家肥胖症初创公司成功获取资金,且今年尚未有任何一家肥胖症初创biotech被收购。可以看到在饱和的环境之中,没有针对性的产品无法突围。

这也提示尽管各大制药公司提升市场地位的举措不尽相同,但 通过创新研发弥补其投资组合缺口仍是2025年的核心关注点,而并购活动则是其可靠创新来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