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抑郁症状的营养应对

文章来源:李臻,胡明,吴江.肿瘤患者抑郁症状的营养应对[J/CD].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4,11(5):597-601.

文章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upp0mjVwiKV-uzW98tMs0RGeM5xEliYZF66Pcd5qAwR9jDuVJirSYrVSjBabzK7lEMX-TFLqV0j0Zx3vQuQOHGZPxzL6UkFqC20VRcx8u8wcXqppwLFUHDIXWE-GemZ_NwBBpWSi4Pkhi47TXBB1zGRGJD5qxLxIHLC3a6blf0mW-_bFAnEpU9gKkjXVHdTJ&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摘要: 抑郁症状在肿瘤患者群体中呈现显著高发态势,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这种心理状态影响着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削弱患者的治疗效果,妨碍患者的临床康复进程,不利于患者的临床预后。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当前肿瘤患者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系统梳理与之密切相关的风险因素,详尽探讨了多样化的膳食模式及特定营养素如何作用于抑郁症状,解释了营养干预在抑郁预防和缓解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科学论证,强调了优化饮食结构,合理补充营养素作为非药物疗法,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研究的若干方向,旨在填补当前知识空白,推动营养与心理学、肿瘤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临床实践探索出更为精准、有效的抑郁管理策略。综上所述,本文不仅是对肿瘤患者抑郁症状的一次深刻审视,更是对营养疗法在心理健康领域应用潜力的有力倡导,期望能为促进肿瘤患者的全面健康贡献智慧与力量。

肿瘤诊断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这些心理状态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削弱治疗效果并降低生存率。营养干预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关注。
1肿瘤患者抑郁症状高发
研究显示,全球约有3亿人受到抑郁症的折磨。肿瘤患者的抑郁症状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一项纳入10153例肿瘤患者的研究,发现约12%的患者有重度抑郁,另有16.5%的患者表现出抑郁症状。德国的一项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约有1/4的肿瘤患者患有抑郁症。我国肿瘤患者抑郁的发病率同样不容忽视。研究显示,我国肿瘤患者通过自我评估工具的抑郁率约为44.63%,而通过诊断性访谈的发病率则约为28.09%,显著高于普通人群(6.9%)。晚期肿瘤患者由于营养摄入不足,导致营养风险发生率高,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更为普遍。
2 肿瘤患者抑郁症状的风险因素和影响
肿瘤患者的抑郁与多种因素相关。人口、社会及经济因素、失业、低学历及缺乏社会支持等都可能导致患者抑郁症状风险增加。女性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16.4%比8.6%)。肿瘤的部位、恶性程度、治疗阶段等也会影响抑郁的发生。如肺部肿瘤患者中17.9%表现出重度抑郁症,35.3%有抑郁症状;而前列腺肿瘤患者分别有5.2%和15.1%出现重度抑郁和抑郁症状。欧洲医学肿瘤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指出较高的肿瘤细胞负荷和治疗相关的组织破坏与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增加有关,进而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如图1显示,炎症因子很有可能是肿瘤和抑郁之间的关键介质。此外,肿瘤还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途径影响抑郁的产生和发展。
肿瘤患者的抑郁也与营养状况有关。一项纳入257例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营养状况与疼痛( r =-0.65, P <0.001)、焦虑和抑郁(分别为 r =-0.68, P <0.001和 r =-0.60, P <0.001)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一项在转移性肺癌患者中开展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者更容易发生抑郁[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D)评分≥8分]显著相关(χ 2=4.35, P <0.001),此外,维生素D缺乏和抑郁均可影响患者生存,并且两者具有交互效应( HR =1.50, P =0.04)。
研究显示,抑郁与较差的治疗依从性相关,因此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构成了严重威胁。重度抑郁症的肿瘤患者面临的风险尤为严重,其4年内的死亡率比非重度抑郁症患者高出41%。另有研究发现乳腺癌康复期的患者抑郁和焦虑水平仍然较高,提示了肿瘤对患者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由此可见,对于肿瘤患者而言,抑郁症的治疗和预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 营养在抑郁防治中的作用
营养物质参与调节情绪、食欲和认知功能,在抑郁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9年的一项纳入了16项临床研究、45 826例参与者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饮食干预可以显著减轻抑郁症状。一项纳入22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发现饮食干预组的患者在12个月和24个月随访时的抑郁水平( P =0.015)显著改善。另有一项在中重度疲劳且肉碱缺乏的肿瘤患者中开展的小样本临床研究,发现补充左旋肉碱可增加患者血液中的肉碱水平,同时改善其疲劳和抑郁评分及睡眠质量。然而,目前肿瘤患者中相关干预研究仍然缺乏,现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抑郁的营养防治。
3.1膳食模式
膳食模式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比例的组合。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坚持健康饮食,特别是传统的地中海饮食,或避免促炎饮食可能对抑郁症具有预防作用。地中海饮食,以其丰富的蔬菜、水果、坚果、全谷物、乳制品、橄榄油、鱼类和海鲜而闻名,长期坚持这种饮食模式可以降低抑郁症的发生风险。Almudena Sánchez-Villegas A等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机分配接受地中海坚果饮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随访期间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可能性降低了41%。相比之下,西方膳食模式,以高摄入量的精制谷物、红肉、加工肉类、糖果、甜点、快餐、黄油、高脂肪乳制品、碳酸饮料及低摄入量的水果和蔬菜为特点,被认为与抑郁症风险增加有关。得舒饮食(DASH)富含水果、蔬菜和低脂乳制品。研究显示DASH可以显著改善绝经后妇女的负面情绪,这说明了低钠高钾的饮食模式对情绪总体上有积极的影响。
3.2营养素
3.2.1微营养素叶酸、维生素B 6 、维生素B 12 及维生素D等微营养素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识别和管理这些微营养素的缺乏至关重要。如图2所示,维生素B 12 的缺乏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神经元萎缩、死亡及神经递质信号减少,可能引发抑郁症。素食者由于饮食限制,更容易出现维生素B 12 摄入不足的情况,这可能是素食者群体抑郁症风险较高的原因之一。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发现额外补充维生素B 12 能显著降低抑郁症的风险。
叶酸缺乏可能导致烦躁、贫血和行为障碍等症状。研究表明,叶酸可通过提高抗抑郁药物的有效性来缓解抑郁症状。一项荟萃分析综合了9项临床研究后发现,叶酸作为抑郁症的辅助治疗手段,其效果显著优于安慰剂,这可能是因为叶酸在体内被代谢为S-腺苷甲硫氨酸(SAMe),而SAMe参与了5-羟色胺、多巴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合成。
维生素B 6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因子,对大脑中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合成具有显著影响。202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补充镁和维生素B 6能够改善成年人的压力及抑郁情况,且联合补充的效果优于单独补充镁的效果。此外,一项RCT结果发现,补充维生素B 6有助于预防产后抑郁症,这可能是由于其活性形式磷酸吡哆醛在神经递质合成中的积极作用。然而,考虑到过量补充维生素B 6可能带来的潜在神经毒性,其使用和剂量仍需进一步研究。
已有的研究显示,低维生素D水平与抑郁症状和抑郁风险有关。然而,补充维生素D对抑郁的防治作用的研究结论却并不一致,其干预效果可能与人群特征(如年龄,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等)有关。
3.2.2特殊营养成分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抑郁之间的关联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早期研究指出,补充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抑郁的发病风险,并可能作为辅助治疗抑郁症的方法。然而,最近几项研究却并不支持上述结论。Memarpouri A等提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积极作用可能部分是由于安慰剂效应较低或缺失所致,在纳入的24项研究中,只有8项显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优于安慰剂,且其中6项研究显示出低安慰剂效应。另一篇荟萃分析发现,补充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抑郁症状的风险影响很小( HR =1.01),对于已有抑郁的严重程度和缓解效果证据亦不明确,且这些结果不因偏倚风险、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剂量、持续时间或替代营养素的不同而变化。
随着对肠-脑轴研究的兴起,益生菌和益生元作为潜在的抑郁治疗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一项纳入34项RCT的荟萃分析证实了益生菌的有效性,而益生元并未显示疗效。该研究还发现,益生菌对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然而,该研究包括了几项在慢性病患者(如肠易激综合征)中开展的试验。因此无法排除抑郁的缓解是益生菌改善了疾病症状的结果。
多酚是一类存在于各种植物性食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2020年发表的一项综述探讨了多酚对于抑郁的影响,涉及茶、咖啡、柑橘类水果、坚果、大豆、葡萄、豆类和香料等多种富含多酚的食物,其中29项研究显示多酚类化合物对抑郁具有显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上调体内的自然防御系统,减少氧化损伤有关,此外,多酚类化合物还与单胺氧化酶(一种用于单胺分解代谢的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减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解,增加5-羟色胺和多巴胺浓度,减轻抑郁症状。由此可见,多酚类化合物可能是潜在的抗抑郁营养素,但不同多酚的化学结构,其抗氧化活性、生物利用度存在差异,未来还需细化探索。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中抑郁的发病率较高,并与临床结局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显示健康的膳食模式或特定营养素可能有益于抑郁的防治。然而,现有研究在营养与抑郁症关系方面的证据有限,因此,未来需要开展更多的高质量研究,包括RCT和大规模队列研究,以确立营养干预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最佳实施方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