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PROTAC启发,许巧兵团队开发出基于抗原靶向降解的癌症疫苗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产生强大以抗原特异性T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免疫,从而靶向和清除肿瘤细胞,是开发有效肿瘤疫苗的理想结果。 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识别抗原呈递细胞 (APC) 表面的肽-MHC-I复合物来启动这些免疫应答
肿瘤抗原处理和MHC-I交叉呈递是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应答的关键步骤。 具体来说,肿瘤疫苗中的抗原必须经过三个步骤:1)被抗原呈递细胞内吞;2)从内吞内溶酶体运输到细胞质;3)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UPP) 降解为短肽 (大约8-13个氨基酸) 然而,由于抗原呈递效率有限,开发高效的 肿瘤疫苗仍然是一项挑战
2024年11月28日,塔夫茨大学 许巧兵 教授团队赵宇 博士为第一作者) 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上发表了题为: Antitumour vaccination via the targeted proteolysis of antigens isolated from tumour lysates 的研究论文
蛋白靶向降解嵌合体 (PROTAC) 技术的启发,该研究开发了一种 抗原靶向降解肿瘤疫苗 (TAgD-TVac) ,该肿瘤疫苗由靶向 淋巴结 脂质纳米颗粒 (LNP) 组成,LNP封装了预先偶联了 E3泛素连接酶配体的肿瘤抗原,从而利用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UPP) 来靶向降解抗原以增强抗原处理和交叉呈递

在黑色素瘤、 三阴性乳腺癌、肺癌及卵巢癌小鼠模型中,皮下注射该疫苗,均可诱导抗原特异性适应性免疫和免疫记忆,并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还能与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联合, 进一步改善治疗结局。

改善内吞溶酶体逃逸可以增加肿瘤抗原进入细胞质中的量,从而增强MHC-I介导的交叉呈递 ,但这可能增加消化酶从内吞溶酶体泄漏的风险,从而导致细胞坏死。 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UPP) 增加逃逸的肿瘤抗原的加工和呈递可以改善细胞毒性T细胞的反应和抗肿瘤活性,但这种方法很少被研究
在UPP介导的蛋白降解中,一个限速步骤是将E3泛素连接酶招募到目标蛋白上。 然而,通过UPP将肿瘤抗原降解为抗原肽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过程,因为在拥挤的细胞内环境中,肿瘤抗原无法被招募到E3泛素连接酶
近年来,随着化学生物学的发展,一种基于UPP的蛋白质靶向降解工具被开发出来—— 蛋白靶向降解嵌合体 (PROTAC) ,它通过招募E3泛素连接酶来靶向特定蛋白,从而进行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
受PROTAC技术的启发,该研究开发 抗原靶向降解肿瘤疫苗 (Targeted Antigen Degradation-based Tumour Vaccine,TAgD-TVac) 该疫苗使用预先与肿瘤抗原结合的配体,该配体可以招募一个E3泛素连接酶,从而将肿瘤抗原导向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UPP) ,进行扩增的交叉呈递和稳健的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

TAgD-TVac是通过将预先偶联的肿瘤抗原装载到 许巧兵 团队此前开发的具有优越的 淋巴结 (LN) 靶向能力的佐剂脂质纳米颗粒 (LNP) 中构建的。淋巴结是执行免疫监视和激活的主要器官,含有多种抗原呈递细胞和淋巴细胞。
具体来说,研究团队用AHPC (E3泛素连接酶pVHL的配体) 对肿瘤抗原进行共价修饰,以获得AHPC偶联的肿瘤抗原 。在皮下注射给药后,TAgD-TVac能够在淋巴结中有效聚集 佐剂LNP首先被抗原呈递细胞 (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摄取,然后通过抗原呈递细胞归巢到达淋巴结 抗原呈递细胞 中,预先偶联的肿瘤抗原从LNP中释放出来,并在E3连接酶配体的指导下与E3连接酶结合,从而进行泛素化和蛋白酶体介导的蛋白降解 。降解 产生的抗原肽被装载到MHC-I上,从而诱导强大的细胞毒性T细胞交叉启动。
通过将TAgD-TVac与模型抗原卵清蛋白 (OVA) 配制来确认扩增交叉呈递。研究团队 发现,经TAgD-TVac处理的抗原呈递细胞在细胞表面的MHC-I上表现出强烈的OVA衍生肽交叉呈递 。在表达OVA的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TAgD-TVac触发了增强的细胞毒性T细胞交叉启动和强大的抗肿瘤免疫
为了评估TAgD-TVac的普遍性及其临床可转化性,研究团队使用TAgD-TVac对抗多种类型的实体瘤,包括 三阴性乳腺癌 (皮下注射肿瘤模型) 肺癌 (体内原位肿瘤模型) 卵巢癌 (临床不可手术肿瘤模型) 利用从肿瘤细胞中分离的肿瘤裂解蛋白 (TLP) 制备个性化的TAgD-TVac ,发现TAgD-TVac能够抑制这些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 此外,TAgD-TVac还可以与免疫检查点阻断 (ICB) 疗法协同作用,进一步改善治疗结局,从而为提高 患者应答率铺平了一条有希望的道路。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4-01285-5

THE END